官方微信
手机网站
意见反馈
馆办活动
点击数:1563次点击发布日期:2022-04-01 15:41:14来源: 邯山区文化馆官网
刘淑婷是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(剪纸)代表性传承人,邯郸市民协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,多年来潜心研究剪纸技艺,她剪出的作品惟妙惟肖、栩栩如生,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的剪纸技艺,更通过她的作品展示出了民间的
民俗文化。在清明之际,刘淑婷老师用“剪纸”话“清明”。
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,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。
清明节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,正是春光明媚、草木吐绿的时节,此时的户外空气清新,阳光明媚,景色宜人,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,并开展一系列户外运动的习俗和民俗活动。
荡秋千
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拴上彩带做成。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荡秋千不仅可以促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,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。
蹴鞠
鞠是一种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内用毛塞紧,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,这是古代清明时节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。
放风筝
风筝又称纸鸢,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运动。每逢清明时节,人们不仅白天放,夜间也放。过去,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扫墓
清明扫墓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,其习俗由来已久。
吃青团
在江南一带,清明时节,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。青团油绿如玉,糯韧绵软,清香扑鼻,吃起来甜而不腻。青团是江南一带人们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物,所以,青团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。
清明时节的习俗还有斗鸡,插柳、植树等等。
清明节凝聚着华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。他不仅是一个远足踏青、亲近自然的春祭仪式,更是人们用新观念,新风尚祭奠祖先、缅怀先人的节日,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。